
有些網站直接就以 You are here:以導引訪客,如About.com.
Krug(2006)將這種設計稱為 Breadcrumbs,因為在格林童話《糖果屋》中Hansel 和Gretel第二次被丟棄到森林時,就是沿路撒麵包屑,當做線索的。(可是故事的麵包屑是被小鳥吃掉了所以才找到糖菓屋還是薑餅屋的,作者說要以此來說明迷路是多麼令人不愉快)
換句話說,資訊結構師在設計網站時,要幫訪客撒好麵包屑,讓訪客可以很容易地找到回家的路。(好佳在,網路沒有小鳥會飛來偷吃麵包屑)不過,我建議還是精確一點,翻譯成「導覽路徑標示」。
Krug(2006, pp. 78-79)認為About.com的「導覽路徑標示」設計得很好,下列幾項是最佳典範(best practices)。
- 放在網頁頂端
網頁導覽路徑標示放在網頁的頂端齊左,最好!About.com是最佳範例,就像是每本書的頁碼一樣,導覽路徑標示也嵌入成為網頁的一部分。如果將導覽路徑標示往下移,就有可能和其他的導覽要素混淆,然後就會Make me think;使用者就得要停下來想想,那個是真的導覽路徑?我該用那一個呢? - 用>區分層級
- 用較小字體
- 貼上" You are here"
- 最後一項字體加粗或變色
- 不要用導覽路徑標示來取代網頁名稱
有些網站會把最後一項字體放大,同時充當網頁名稱。這種設計對使用者不見得好用,因為使用者通常會期待網頁名稱出現在網頁的正中央或是齊左,而不會認為導覽路徑標示的最後一項就是網頁名稱。

最後一項應該是所在網頁的網頁名稱,用粗體字,更明顯。
About.com是用黑體子標示You ar here:,用藍色字體顯示各層標題,以紅色字體標示現在所在網頁。

Krug, S. (2006). Don't make me think: A common sense approach to web usability (2nd ed.). Berkeley, CA: New Riders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